有位家长和我说:“快被儿子折磨疯了。孩子都上小学五年级了,东西还是乱放,房间乱得像个猪窝。你越不让他干的事情他越干。自我管理能力特别差,道理给他讲了一大堆,就是不管用。”
这位家长面临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很多家长给孩子讲了很多道理,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依然我行我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你口才再好,煽动能力再强,孩子吸收的信息是有限的。因为那是你的语言,你的体验,你的感受,你的认知。你的话也许偶尔点拨了他,但点拨的次数是非常有限的,因为你的话对孩子来说是间接体验
你认为你懂的比孩子多,所以你在讲道理的时候有些盛气凌人,对孩子有些不屑一顾,让孩子本能地产生逆反和戒备心理。孩子之所以在我们讲完道理后会听,真正起作用的是我们讲道理时的态度,而不是道理本身。道理他们是懂的,就像我们懂得很多道理一样。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所以讲道理永远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用什么方式代替讲道理呢?我给大家三个有效的方法。
一、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和孩子沟通
具有画面感的语言就是你說完之后,孩子的大脑中能立即形成一幅画面语言。这幅画面能让他们心情愉快,这幅画面会指引孩子完成正确的行为。比如,你对孩子说:“家里的东西从哪里拿的要放到哪里去,你要学会整理。”整理这个词是不是很抽象?这是讲道理。如何做到具有画面感?你对孩子说:“宝贝,这个笔是不是要回家,它的家在哪里啊?”“家”这个词就很形象,它就能让孩子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画面,孩子会说:“它的家在这里。”孩子很快就会把笔放在该放的位置,这就是用画面感和孩子沟通,这种沟通孩子就很容易接受。
记得有一次,我女儿情绪很不好,当我靠近她的时候,她对我吼了一句:“离我远点,滚!”
我当时笑着对女儿来了一句:“我又不是球,我怎么滚啊!你把我变成球,我再滚,好不好?”
当我说完这句话时,女儿就破涕为笑了,因为在她脑海中形成了一个我变成球滚动的画面。当她笑的那一刻,在潜意识里已经意识到自己错了,也体会到爸爸对她的接纳。如果我板着脸进行说教:“你这样说爸爸是不对的,一个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她肯定听不进去,因为她知道孝敬父母的道理。
道理很抽象,画面很形象。抽象的东西需要动用思维,很难理解,不容易接受,形象的东西却很容易被感知,能轻松引导孩子的行为。
二、用讲故事代替讲道理
人类有一个共性就是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孩子更是喜欢听故事,如果父母具备了讲故事的本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很幸福。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国家的革命精神就是用一系列的故事传承的,比如雷锋的故事、刘胡兰的故事、黄继光的故事、董存瑞的故事、王二小的故事……所以家长要学会讲故事。
当我发现女儿存在一些问题时,我会找一些小故事讲给她听。比如,为了让女儿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我给女儿讲了一个《蝎子与青蛙》的故事。
一天,蝎子想过河,就对青蛙说:“青蛙先生,发发慈悲,背我过河吧。”
青蛙担心地说:“不行,我怕你蜇我。”
蝎子迫不及待地说:“我蜇你干什么呀,我的目的是过河。放心吧,我不会蜇你的。”
青蛙相信了蝎子,说:“好吧,只要你不蜇我,我就送你过河。”可是刚到河的中间,蝎子就不由自主地使劲蜇了青蛙一下。青蛙痛苦地挣扎着,奄奄一息地问:“你为什么要蜇我呀?现在,我们两都会被淹死。”
蝎子极度后悔地说:“都怨我一时管不住自己。”
这个故事,女儿听了一遍就会讲了,当她想放纵的时候,她都会用“我绝不做管不住自己的蝎子”来提醒自己。
对于故事,家长要针对孩子的问题精心准备,并且要讲得生动有吸引力,语言要具有画面感。对大孩子讲完故事,不要问这个故事告诉你什么道理,这样孩子会认为你不是讲故事,你是在教育他。故事讲完就讲完了,不要节外生枝。给孩子的感觉就是讲故事,没有目的性,对于故事的寓意,孩子的潜意识会思考。
故事中有道理,故事是道理的载体,讲故事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孩子接受。
三、把讲道理转化成孩子的亲身体验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事情都会有深刻的记忆,有的甚至终生难忘。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体验会调动神经系统主动参与一些活动和事情,体验的过程是高度集中的过程,所以对所经历的事情记忆比较深刻。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忽略了孩子的感受,能让孩子体验的,就让他试一试再做决定。
比如,早晨起来,你发现天气比较冷,需要多穿衣服预防感冒。当你对孩子说:“天很冷,多穿衣服。”然后把衣服放在孩子床上,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不会主动去穿。你给孩子讲一大堆道理:天冷必须多穿衣服,你不记得你上次感冒难受的样子了,打针多疼啊,吃药多苦啊……有的直接给孩子穿上,孩子不情愿,大人和孩子之间往往为了穿一件衣服,闹得很不愉快。
孩子为什么会拒绝大人的关心?因为天冷虽然是事实,但是是大人的感受。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宝贝,你出去感受一下,今天是不是天有些冷,如果冷就告诉妈妈,我们好多穿件衣服预防感冒。”孩子体验回来确实感觉有些冷,不用你强迫,也会主动多穿件衣服。
有段时间我女儿特别爱吃肉,我做饭都是荤素搭配,女儿总是吃不过瘾,所以抱怨:“你会做饭吗?每次都炒这么点肉。”
我给女儿讲道理:“这是细水长流,如果肉太多,吃伤了,你下次看见肉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叫合理膳食。”
女儿对我的道理不屑一顾。为了让女儿形成合理膳食的认知,我故意买了100块钱的排骨,一次全炖了。女儿一开始狼吞虎咽,最后却剩了很多。让她再吃,她瘪着嘴,摇着头,捂着肚子,一副难受的样子,说:“下次,不能再弄这么多肉了,我终于知道什么叫细水长流了。”
孩子的一次亲身体验,胜过家长的千言万语。当然有原则性的事情和有道德有法律底线的事情除外。
西方心理学说每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带着他(她)的生命密码,而解开他(她)生命密码的绝对不能光靠你讲道理,还要让他(她)自己感受、体验和认知,因此我们要把讲道理转化成他们的体验、感受和认知。所以,很多时候改变孩子的不是家长讲道理,他们的亲身体验一定会让他们有所改变。
虽然很多家长习惯了对孩子讲道理,但是讲完之后见效甚微。可见,讲道理永远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家长的教育手段到了需要创新和反思的时代。大家不妨通过使用具有画面感的语言讲故事或注重孩子的亲身体验来加强和孩子的沟通,或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作者:马军
单位: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唐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