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2日,我国第一本“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会在京成功举行。到会的有傅小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心理健康蓝皮书主编),陈雪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
报告内容
医生和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在平均水平之下;银行业和IT业的多数职工存在焦虑、抑郁等状况;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逐年下降,抑郁、焦虑、偏执出现变差趋势;女人抑郁和焦虑的几率大于男人。
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心理健康蓝皮书副主编)
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人,他们的社会功能受损不明显,能进行正常的生活,如从表面上看问题则易被忽视,但本人内心有不适感,也会妨碍能力的正常发挥;如不进行心理辅导,可能自发缓解,也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心理问题。这部分人群应是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目标人群,如他们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可有效预防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
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这4年间国民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相对变化不大,农村户口或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比城市或非农村人口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差”一些。
祝卓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家公务员心理健康应用研究中心主任)
课题组通过调查分析中国公务员工作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重要的心理变量——心理灵活性在压力源和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得出以上结果。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曾3次进行国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相关调查:
第1次(2007年末至2008年初)
收集有效问卷6212份,这次调查还发现,针对民众具体的心理健康需求,需求率最高的是“自我调节”知识,有53.0%的受访者表示“需要”,其后依次是“教育孩子”(46.3%)、“人际交往”(44.3%)、“心理疾病防治”(34.1%)、“职业指导”(33.9%)和“婚姻”(28.9%)。
第2次(2012~2013年)
针对残疾人群体开展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调查。调查发现,残疾人心理辅导服务需求非常大,有77.64%的残疾人表示“愿意”接受免费的心理辅导服务,有22.36%的回答“不愿意”。并且,对于心理辅导服务的需求没有性别、致残原因、残疾类型和家庭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就寻求心理辅导的目的而言,调查对象最希望通过心理辅导来提高自信(54.94%),其次是帮助自己解决学业或就业中遇到的问题(51.16%),以及增强生活适应能力(46.35%)。此外,有近4成的调查对象表示希望通过心理辅导寻找人生的目标与意义。
第3次(2017年进行)
主要调查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与困难。调查发现科技工作者存在丰富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但同时在寻求服务方面存在着外部与内部困难。
这3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不同人群都具有大量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尤其是在心理健康科普知识获取方面普遍存在需求。但与此同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尚不够便利,“期待各地心理健康服务能力日益提升,更好地满足国民心理健康需求,维护和提升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