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期望把孩子培养得聪明一点。聪明,包括学习能力强,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特别快。如果我们把孩子的大脑比作一个图书馆,那么孩子大脑中的知识和信息就是图书。如果我们往“图书馆”送的图书随意堆放,孩子想迅速取出一本想要的书就会比较困难,因为仓库太乱了。但是,如果图书馆里的书能够分门别类地排序并贴好标签摆放,找书就会很容易。也就是说,孩子如果大脑有良好的秩序感,处理信息的速度就会变得很快,就会更聪明。那么,秩序感应该如何建立呢?
给孩子的生活建立秩序感
外在秩序会影响内在秩序,给孩子的生活建立秩序感十分必要。
孩子在 6 岁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庭中活动,所以家里的环境一定要整洁有序,教育孩子“从哪里拿的,放回哪里去”,帮助孩子建立秩序感。
有些家长特别喜欢调换家里大家具的位置,今天把沙发放在这里,明天又挪到那里;今天在这个房间睡觉,明天换另一个房间休息。这时我们就发现,孩子会因为不适应而哭闹,因为他的秩序感被破坏了。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 4 岁之前,不要随便改变他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大家具的位置。要让孩子闭上眼睛都能找到他的床在哪里、沙发在哪里,他大脑里的家庭环境井然有序。这是个潜移默化却又影响深远的问题。
秩序感培养小游戏:皮皮家里的哪些物品放错了位置?请你找一找。
多进行分类和排序活动
在生活中,可以多让孩子进行分类和排序的活动。如我们可以把颜色各异的玩具混在一起,并给孩子示范把相同颜色的玩具放在一起。1 岁的孩子虽然不知道什么是颜色,对于各种颜色的名称也认不清楚,但他们会迅速地按照不同颜色进行分类,将相同颜色的积木放在一起。我曾见到一个妈妈把一筐颜色各异的积木倒在地板上,给自己 1 岁 2 个月大、还不太会讲话的孩子玩。这个孩子竟然主动尝试分类游戏,不到10分钟,就把红色玩具全部拣回了筐子。然后,我们再给孩子示范将图形按照大小进行分类。慢慢地,可以再让孩子将图形按照颜色、形状的不同进行有规律的排序。
利用生活中的场景,建立分类记忆
我们还要利用生活中的场景,来帮助孩子建立分类记忆,提高孩子的秩序感。如孩子在生活中吃过很多水果和蔬菜,了解吃过的每一种水果和蔬菜的名字、外形和味道,但并没有水果和蔬菜的概念,家长就需要告诉孩子,苹果、香蕉、杧果等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水果,白菜、番茄、胡萝卜等,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蔬菜,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水果和蔬菜的概念。以后带孩子去超市,看到了新的水果,如波罗蜜,要告诉孩子:“这是波罗蜜,它也是水果。”波罗蜜这个概念就在孩子的大脑中被归类到水果这个篮子里。以后无论吃过多少水果和蔬菜,孩子都不会混淆,会在大脑中井然有序地分类记忆。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孩子,他们非常聪明,学习有方法、效率高,而且学习玩耍两不误。也有一些孩子上课认真学习,下课也认真复习,晚上还加点学习,到了考试的时候却有很多知识想不起来,反应较慢。这种差异就与孩子秩序感建立得好坏有关系。孩子内在秩序感强了,自然就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应敏捷,学习能力强。